第484章 承王往事(1 / 2)
先皇还只是四皇子的时候,其母妃是宫中安妃,安妃是曾经的大理寺卿的嫡幼女,最爱古今通史,所以幼年的四皇子便对大姜即前朝还各大世家的来龙去脉朗朗上口。
当时的临宣帝十分珍爱,当年的嫡皇子是三皇子,文滔武略天份之高让人望尘莫及本就是众望所归,再加上长幼有序,嫡庶有别,本是无可争议事情。朝堂内外连异心都不曾有,临宣帝连太子都不肖立。
只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,三皇子一生坦途又加聪明绝顶自然是自视甚高,少有人能看入眼中。
到了成亲的年龄便觉得世间女子也都差不多,世家培养规规矩矩一大堆,但生为皇子也不能不成亲,内定的太子不能不考虑后嗣的问题,后娶妻内阁文华殿大学士孙大人的嫡长孙女孙月如为妃,大婚之日封承王和承王妃。
承王妃绝色芳华,擅临书擅刺绣,蹙眉凝烟,潋滟呈光。
只是成亲不久大姜遇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水灾,涉及淮安,兴云,临安,淮南,淮东等地。
承王奉命赈灾,施恩于民,积攒民心以便日后顺应天命,这事也不难,忠臣侍卫尽心竭力,事情也办的非常漂亮。
只是承王回来的时候,带回来了一个女子,灿若春花,明媚又张扬,身姿窈窕与大姜朝的女子行事风格完全不一样。
据说是淮东知府的庶女,淮东知府在水灾来临时组织灾民抗洪,被洪水卷走,其母临终托孤给她的一个安身之所。
承王感其父忠义又尽职尽责为民,便同意了。
只是高贵于雪山之巅的男子与大胆热烈的女子,总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,加上与众不同的言论与行事风格,想正负两极的相遇。
承王带着女子谢了皇恩,又带回了王府让王妃安排其住下,其实这个时候直言纳个侧妃,也无所谓。
但那女子说一生一世一双人,十里红妆百年芳华,要将最好的一面全部留给爱人。
女子在京城展现了她傲人的才华与见识,所有言论与描绘,都是世人想所未想见所未见,她视金钱于粪土,特爱打抱不平,帮助弱小,很得京中百姓的喜欢。
只是于世家和承王并不一定是好事,救了一些人,也会得罪一些人。
两个女子的擂台,不是东风便是西风,两年后承王妃病故,孙家长子抱着女儿的尸体在宫门口请求解除婚约,判二人和离。帝王准。
入棺前京中来了一个年轻的游方道士,十三根金针救醒了王妃,并言腹中已经有胎儿,皇室血脉是不可以随便打掉的。
孙月如不是承王妃了,拜别的爹娘兄弟,移居淮南府,开启了素人生活。只是高门贵女,哪有那么空易掩入尘埃,不久以一手刺绣技艺名扬淮南府,淮南府本是丝织发达的地方,她养蚕弄桑,织布裁衣绣花如鱼得水,还广收弟子,给女子们一条自我生存之路,后来还开了女学,专教桑女认字。
本是两相竟好的事情,只是经孙月如一事,临宣帝便觉得那女子品性不端,皇后又怕专房独宠养大了蛇蝎心肠,于儿子不利。二人对承王的赐婚迎娶之事,始终不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