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9章(1 / 2)
后来,于途给薛神爸妈打了个挺长的电话,薛的短板跟乔类似,计算能力的积累不太够。
毕竟少练了几年,教练们有点倾向让他今年不录取,再读一年高三,再拼一轮。
当然,要看孩子和家长的想法。
“爸,谁最强?”
“扛鼎的选手他们一个是山东的,姓董,一个是上海的,姓韩。”
清华园,姚先生下了课匆匆往外走,今有学部会议,讨论各专业增选名额的。
争论得有点激烈,结束已经比较晚了,门口有人迎过来:“姚先生。”
“哦?于院士。”
他计算机一般的记忆力当然记得,这位新晋院士,前年当选的时候,他的前后左右伙计们还在感叹,年轻真好啊!
“你在等我么?”
“是,姚先生,很不好意思,能不能耽误您几分钟时间,我想谈谈我女儿。”
老人看看手表:“可以。”
“我女儿今年13岁,超常班,数竞的国二,她很想读姚班,我是希望您指点需要补哪些方面的知识,我们抓紧努力。”
“13岁啊!”
于途跟千万个老父亲一样,掏出手机给人家看照片:“这是冬令营的照片,这是她和她妈妈。”
“于院士夫人比于院士有名啊!”老先生开了句玩笑。
“来,坐。”
回到会议室坐下。
“孩子平常的兴趣爱好。”
“乔是兴趣特别广泛的孩子,人文艺术都受她妈妈影响比较多,去年模练的od,拍过电影电视剧,演过音乐剧,配过音,运动上马术滑雪都练了多年,水平还不错。”
于院士啊,抛开我是姚班的老师不谈,从朋友的角度,我有个真心的建议。
“晶晶,我也是当局者迷啊!姚先生的对,我今晚和乔谈谈。”
“乔,今爸爸见到姚先生,跟他沟通了一下你的情况,姚先生有个建议,爸爸也想过了,关键是你的兴趣,然后是优势。”
“当然,决定权在你自己。”
“爸爸,我想想。”
“姚先生要读的一些书我列在这里了,还有他自己的笔记本的配置我也记下来了,乔需要随时跟爸爸。”
过了两,于途回上海之前,女儿找他了自己的决定:“爸爸,那我去读新雅。”
“好,那需要准备什么可能妈妈能帮的忙更多,姚先生他欢迎你随时去听姚班的课,当然一定要量力而行啊。”
二模的成绩也出来了,于乔两次大致在区里三四十名,写作还是偏弱一点,当然是和国二的数学比。
晶晶已经放弃了想让她背范文一类的企图,做了只操心吃喝睡觉的平凡母亲。
不过,于途了,读新雅,其实乔的人文知识不够成系统,晶晶,这方面你能给她的比我要多。
临近高考,薛神也回来了。
他要复读一年,乔担心地问:你有把握吗?
那少年自信地笑笑:谁不拼都没把握!
集训队现在只剩了7个人,韩奕是队长,冬令营的同学们高考前一,他们发了个祝福的视频,7个伙子齐刷刷地喊:祝大家马到成功。
晶晶对着视频研究半。
“于途,我发现这个人很帅啊!”
“于太太,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吗?”
“我们公司有经纪业务的,这是职业习惯,习惯,哈哈哈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