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二章 乐大人遇刺(1 / 1)
越州水军的士卒们现在憋屈无比,眼睁睁的看着杭州水军越界执法,在原本属于越州水军管辖的江面上搜检过往船只,却不敢说半个不字。
如果以前杭州水军只是偶尔过界搜检,而现在过界搜检己经呈现出常态化。
两艘货船上装着两千料走私的铜锭,被报了上云,惹得百官震动、官家震怒,更株连到秀州水军一众将领,眼下秀州水军一众将领都自身难保,哪里又顾得上杭州水军过界搜检。两浙路的一众文官们更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冷眼旁观,谁不知道在钱塘江上巡检缉查是桩让人眼红的肥差,奈何文官们插不上手,能不落井下石己经不错了,至于替越州水军说好话,还是免了罢。
朝堂上,那些闲着无事玩找茬的御史言官们终于找到了下嘴的地方,弹劾越州水军的奏疏如雪片般落在了徽宗皇帝的御案上。
当然,其中更少不了乐大人的推波助澜,在乐大人的推动下,也是乐大人最先将消息透露与老上司陈御史,陈御史更是最先上疏直言水军巡检弊端,朝廷应将杭、秀、越三州水军统一管制,派大员专司缉盗、巡检、搜查之责。
不用说都知道,将杭、秀、越三州水军统一管制的主意,是乐大人出的。
杭、秀、越三州水军统一管制,虽仅仅只是个提议,但对于朝廷来说却极具操作性,更是关系到市舶司税赋收入的大事,立时有不少仕途无望的朝臣动了些心思。
所有人都知道节制杭、越、秀三州水军,可是一桩天大的肥差。
就在东京汴梁的一众大员们动打这节制水军的主意时,两浙路的一众官员却不看好这桩差事。两浙路官场都知道现下乐大人不止节制了杭州水军,还实际控制了本该越州水军巡检的地盘,让乐大人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,很难!
便是新来个节制三州水军的镇抚又怎么样?君不见杭州知府王汉之被乐大人逼迫的那副憋屈样,谁知道再新来个大员做乐大人的顶头上司又会是什么模样?以乐大人那彪悍的行事风格,一言不合这新来的大员,会不会成为王汉之第二。
要知道在乐大人的身后,站着的可是郓王殿下。有必要提一句,就在前些时日,皇城司传来消息,嘉王殿下己经出宫开府,被徽宗皇帝改封郓王。
乐大人心中更是清楚,节制杭、越、秀三州水军的大权绝不能落在他人手里,不然自己辛辛苦苦的忙了一遭,岂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。但乐大人愁啊,自己只是正七126shu锁,不同地方制作材料不同,防御能力也各有不同。
锁子甲最大的特点便是柔软,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轻型利器的攻击,但对辽人与西夏人的长弓、还有大宋的重弩却没有什么甚大的防护力,遇到流星锤、狼牙棒这类重兵刃更是直接歇菜,但做为护身之用还是不错的。
文官出身的乐大人自然爱惜生命,特别是出任节制杭州水军以后,剿杀了那么多海匪、又缉查了那么多的走私货船,可谓树敌无数,所以对生命更加珍惜,官袍之内常常罩着一层柔软的锁子甲,今日这套锁子甲终于在今日救了乐大人一命,可谓是有备无患。
风云人物就是风云人物,那边还有人为乐大人立功没有得到封赏而愤愤不平,这边乐大人遇刺的消息又在杭州城传扬开来,有留意乐大人的百姓想了起来,这己经是乐大人第二次遇刺了。
刺杀乐大人的凶手是谁?众说纷云,市井间流传着三种说法,第一种是乐大人剿了海匪,海匪派人来复仇,这种说法可信度很高,也能为广大百姓所接受;第二种说法是乐大人缉私,使得走私的不法商贾血本无归,这些不法商贾对乐大人恨至极点,买凶刺杀乐大人,这种说法可信度也很高,杭州城的百姓也是认可的。
至于第三种说法就有些玄幻了,乐大人巡检缉私缉到了越州水军的地盘上,竟查出了惊天走私大案,甚至令龙颜震怒,更使得越州水军没有好处可捞,几位水军将领受到株连,所以有人坐不住了,暗中买通水性好的刺客来行刺乐大人……
这种说法有些无稽之谈,但细分析起来也似乎有些道理……
这三种说法,无论是哪一种都为杭州城百姓所津津乐道,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。在杭州百姓看来,乐大人太能干了,同时得罪的人也多,难免不会受到恶势力的报复。
本书来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