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一十五章 水淹灵州(1 / 1)
大宋攻占了鸣沙城、应理城,西夏朝野在震惊之后,很快愤怒了起来,驻扎在定、怀、永、静、顺五州的军队将领们纷纷上疏,请求出兵将入侵的宋军给赶回去。
将宋军赶回去,这是李乾顺做梦都想做的事情,但经过与大宋这十几年的战争消耗,西夏国力大幅衰退,巨大的伤亡,还有被俘甚众,西夏举国上下不过数百万人,而且分散而居,此时兵源己经接近于枯竭,再征兵的话就会有动摇江山社稷根基的危险。
再者说怀、永、静、顺四城是兴庆府的屏障,牢牢的将兴庆府护在中间,宋军无论攻击哪一城都会遭到其余三城兵马的袭击,此时如果分兵去救灵州,若是中了宋军围点打援之计,无疑会伤及四城实力。四城实力受损,则意味着都城不保。
但不增援不意味着李乾顺就是放弃了灵州城,李乾顺与朝中一众文武商议后,己经传出命令,命驻守在灵州城周围的南平州、定边镇、东关镇几座小城中军队与百姓完全撤到灵州城。
这样做,一是免得这些小城中的驻军被宋军逐一吃掉,二是凭借着灵州城城池坚固,用这些兵马百姓与宋军对峙周旋。
凭借着城中所贮存的粮草,灵州守上一年也不成问题。事实上西夏朝野一致认为,眼下己经是九月中下旬,只要灵州城守上两个月,到了冰天雪地的十一月,宋军便会如同四十年前的五路伐夏一般不战而退。
李乾顺这般设想的理由也很是充分,灵州城原本驻有守军两万余人,再加上从周边南平州、定边镇、东关镇几座小城撤回的兵马,加在一起便三万有余,再临时从民间征募些丁壮守城,人数可以达到四万多。
事实上李乾顺想法确实是很有道理的,西夏民风彪悍,崇尚武力,听到宋军入侵,许多\党项人、吐蕃人为了守护故土,同时也为了在城中吃上一份口粮与养家糊口,纷纷开始要求加入军队。
对于守城,李乾顺自是知道先例的,典型守城的例子便是前唐安史之乱时,张巡守雎阳的事迹,唐朝名将张巡善于防守,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,凭借三千士卒便可死守雎阳,使叛将令狐潮不能前行一步。
灵州有这四万多兵马守城,大宋兵锋再利也不过是重蹈复辙罢了。甚至李乾顺还认为,以灵州城的兵力,甚至完全可以做到如张巡那般,于守中有攻,以攻代守,令宋军完全不能再进一步。
逃到灵州城,二皇子李仁忠胸中也是憋着一口恶气,打算一雪前耻,开始命人四处收集火药制成火药包,仿造宋人那样系于投石器与重弩之上,与宋军接战之用。
斥候来报宋军于鸣沙城休整两日,开始向灵州城开拨,二皇子李仁忠与守将莫诃末连忙召集属下,商议如何应对宋军攻城,之前灵州城的守将们己经大大小小开了几次会,眼下不过是再得复一遍之前的计议罢了。
有人说泾原路宋军不走灵州西渡黄河直插兴庆府,这样不是就绕过灵州、顺、静、永、怀几州了么,试想一下兴庆府以西就是贺兰山,贺兰山以西就是沙漠,但这样一来宋军完全处于不利之势,随时可以受到西夏军队的包抄,所以这条路是绝对不能走的。
此刻的灵府城己经被布置的有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,西夏军队只是以逸代劳等着宋军的到来。
计议方定,灵府城上下紧闭城门,只是放出些许的斥候打探消息,随后打听到宋军己经在七臣,虽说于种崇彦有义兄弟的关系,但种崇彦这般称呼乐天着实有些不大合宜。
“这算是杀孽么?”乐天苦笑,深知自己这一计会给西夏人造成巨大的伤亡。
种崇彦改了口,说道:“中书大人这是说的什么话,若是强攻灵州,我大宋不知要损失多少同袍兄弟,救人一命,有胜造七级浮屠之说,此次中书大人不知我造多少个七级浮屠了!”
救人?杀人?真还是件难说的事。乐天不由苦笑。
河套平原是黄河冲刷淤积出来的,黄河虽然在乐天的掘炸之下改了道,便根据河套平原的走势还是会注入原本河道的,只是要夺哪个水道罢了。
灵州城如何面对洪灾,那是西夏人要面对的事,自然不是宋军所要考虑的。眼下种师道要考虑的是进攻顺州。
根据兴庆府的地理位置,宋军在攻克灵府之后,便要面对的是顺州,顺州的后面是静州,这几座城池环环相扣,如同拳头一般将兴庆府握在中间。
以种师道手中的兵力,攻击顺州实在有些力不从心,倒不是说打不下来顺州,事实上依仗手中的火器,种师道率部攻取顺州是绰绰有余的,但在攻打顺州的同时,还要范西夏从静州、永州方向赶来的增援之敌。
顺州距离静州只有不到五十里的路程,到永州也不过六十多里,骑兵在三个时辰之内甚至用更短的地间就能赶到的,不得不让种师道忌惮万分,所以要等到环庆路刘仲武到达,两兵合做一处才能对静州发起攻击。
本书来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