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一十九章 李乾顺的打算(1 / 1)
西北,西夏境内,姚古与刘延庆率领的两路士卒也是丝毫没有停滞怠顿,自进入夏境之后也是一路猛攻,相继围困西夏银州、洪州、龙州等地。
姚古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,为了迷惑西夏,让西夏人不知道大宋的战略意图,大宋朝廷使了瞒天过海之计,特意让姚古与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刘仲武对调,但事实上姚古并未到秦凤路任职,而是秘密派到了河东路任职。
在河东路对面的西夏境内,是西夏驻有重兵的祥佑军司、左厢神武军司,而在祥佑军司、左厢神武军司的后方就是西夏富庶且是税收的重要来源地夏州地区,可见夏州对西夏的重要性。
只是由于这些地方的城池偏位于西夏东方,距离都城兴庆府太远,故而显示不出两路兵马的功绩,但不可置疑的是,这两路兵马牵制了西夏相当一部分的主力,当然这也符合大宋枢密院当初的作战规划,特别是鄜延路只是起到牵制西夏兵力与阻止辽国有可能出兵的作用,并不指望鄜延路兵马打到兴庆府去。
银州、龙州、洪州三座城池位于宋夏交界,是西夏防止大宋攻伐的前哨,经过百多年的经营城池打造的坚固非常,城中士卒守城器械齐备,可以说是固若金汤,这两座城池花费了姚古与刘延庆十几日的时间才攻打了下来。
事实上,姚古所遇到的困难要比刘延庆大的多,后面所要面对的祥佑军司、左厢神武军司哪一个实力都比攻下的银州强,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,这让姚古不得不小心万分。
因为鄜延所在的位置,刘延庆打下龙州、洪州后面对的嘉宁军司所在的宥州与盐州,显然与姚古所面对的两个军司要轻上一个量级。
姚古与刘延庆心中也都清楚,西夏驻于夏州附近的兵马占全国兵力的三成,自己这两路兵马只是起到牵制西夏兵力的作用,大宋真正主攻的方向是在灵州。
就嘉宁军司所在地宥州、左厢神武军司皆是驻有重兵,前文书中说过,西夏十二军司不仅主军而且主农牧,用后世的形容与比喻,这一点与华夏后世的某地建设兵团有些相似,再加上夏人是游牧民族民风彪悍,集合起来是兵散了之后是民,寻常有数千的常驻军,但在打仗之时将牧民集合起来,数量往往有数万之众。
虽说这些紧急招集来兵员素质优劣不等,但也不是好对付的,嘉宁军司与左厢神武军司前,刘延庆与姚古并未占得多少便宜,反倒是夏军在吃了点小亏后据城不出,令二人头痛万分。
虽说自己这一路军的主要任务是牵制西夏人,但也不能寸功不立,眼睁睁的看着种师道、刘法、刘仲武三人去攻打兴庆府,而自己成为陪衬红花的绿叶,姚古与刘延应二人心中也是急的很。
……
“报……”就在姚古头痛上官依旧守在大殿中,盯着地图商议着军务。
枢密院枢密使宁利多“陛下,五处军司回护兴庆府,便是夏州、盐州留有少量兵力也挡不住宋军……”
李乾顺摇了摇头,冷冷问道:“你还记得四十年前,南朝五路代我大夏的旧事么?”
宁利多忙回道:“臣记忆犹新,那时臣还在家中念书,便立即投笔从戎!”
“卿一腔拳拳爱国之心,朕知了!”李乾顺笑了笑,言道:“朕将白马强顺军司、右厢朝顺军司、左厢神通军司、嘉宁军司、祥佑军司五处兵力召回兴庆,并不强求取胜,只要与宋军打成平手,我大夏便胜矣!”
灵夏冬季寒冷,上次宋军便是吃了这个亏,在李乾顺眼中看来,宋军在冬季出兵,依旧是犯了大忌。但宋军在秋冬出兵西夏也是不得己之事,因为打兴庆府必须攻克灵州、顺州、静州,而灵州这一片地方因为水系发达又广种水稻,春夏之际尽是淤泥,车马倶不能通,实不能攻。
冬季行军打仗自然多有不利,只要宋军兵败,盐州、夏州、宥州等地自然会再次收复,四十年前五路伐夏时,种世衡、种谔父子也曾攻占夏州、银州,兵锋直指盐州,宦官王中正也曾拿下空城宥州,但最后还不是因为补给困难全部退出夏境,将吃到肚子里的肉全部吐了出来。
西夏军队名义上的最高武官,太尉隆索道:“陛下说的甚是,今己十月,我大夏依靠城墙之固与宋军对峙两月,宋军粮草不继,兵心思归自然会溃败而归,我军借机掩杀,则南朝十数年内不必敢窥望我大夏。”
“陛下,宋人不止占了顺州,还占据了应理城、鸣沙城、韦州、溥乐城、耀德城,宋军有了这条补给线,四十年前宋军溃败的一幕再次上演着实有几分难度!”西夏丞相思泊儿花出列言道。
“丞相多虑了!”太尉隆摆手,向李乾顺言道:“臣谏议应多派轻骑对宋人后方补给施以骚扰,断宋军粮草,令宋人不得不退兵。”
本书来自